刘德润(1907~1994年),字敬修,河南省安阳县清峪村(今属磊口乡)人。国立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校长、私立中原工学院院长,水利部水管司原副司长,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著名水利专家。
敏而好学 立志治水患
刘德润先生祖籍河南省安阳县清峪村,此地多受干旱、水患侵扰,幼年刘德润印象深刻,故其自1914年进入私塾学习开始,即有了治水的雄心壮志。1926年,他为治水理想放弃保送去河南大学的资格,自行考取天津北洋大学水利专业。1932年,获学士学位后相继在天津北洋大学、河南福中矿务大学(现河南理工大学)承担水利方面的课程教学。
1934年夏考取公费留学资格,进入美国依阿华大学攻读水利专业。美研学期间,主攻“河流泥沙问题”研究,其根由即因黄河治理问题。经过不懈的努力、钻研,他用两年半的时间获得水工硕士、工学博士2个学位,被美国“Σ-4”科学荣誉学会吸收为会员并获赠“Σ-4”金钥匙奖。毕业时,他谢绝了导师让他留校的好意,说:“我是中国公费派来的,中国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要回中国去”。为回国能够更好的利用自己专业之长为国之水利做贡献,在回国前,他用半年时间考察了美、英、法、德、荷兰、比利时、瑞士等国的水利建设。
孜孜不倦 兴水利教育
刘德润先生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北洋大学、焦作工学院、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在西北工学院任教期间,任水利系主任,在当时教材欠缺的情况下,编写了《普通水力学》教材,得到海内外水利界的赞誉。
1943 年 1 月,刘德润先生接任bob游戏综合官网(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时名:国立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校长。当时,学校因为战事开始流亡办学。4月,刘德润先生将在重庆参加“大学校长中央训练团”受训所获校周转金(10万)与个人奖励(5000元)共计10.5万元一起汇到学校,在给师生每人制作一套校服外,其余均留作学校周转金。这段时间虽然办学条件艰难,但刘德润先生与学校老师一起力所能及的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并邀请著名专家到校演讲、讲学,以扩展师生视野、坚定学生求学之心。
1944年,豫湘桂战役爆发。刘德润先生分别于4月7日、17日、20日、25日连发4封电函给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陈立夫,陈述学校办学情况以及计划迁移事宜,其言道,一方面学校坚持不停课,一方面“已派人到内乡一带找房,至必要时,图书仪器及笨重物品先行移去,次同仁眷属,次同仁,次学生,次工友,润殿后”,由信言可知,在利益权衡中,刘德润先生将学校、教师、学生放在了个人前面,并指出,自己坚守岗位的决心,“润在职一日,自必负责一日,谨当戮力以赴”。4月28日,刘德润先生安排将图书仪器搬运至内乡大峪,但这次的迁移至大峪仅仅停留了5天,就因为战争原因于5月10日再次迁移至“内乡西峡口以西四十里之丁河店北十五里之北峪”。数次迁移,安所不定,刘德润先生遂萌生将学校迁至大后方之念,并分别于5月21日、6月6日、6月7日、6月16日四次向国民政府教育部申请呼吁,为学校发展之忧尽见其言,“乞钧座矜怜下情,准如所请,使润得以所学献身国家,无任感戴”,“恳钧座电示迁移地点及今后方针,则本校幸甚! 水利教育前途幸甚”,然其所请未得到同意,教育部要求学校迁移“以不迁离豫境为原则”。虽然迁移到后方的愿望破灭,但是学校始终没有停止办学。他认真备课,熟书生教,不断充实新内容,取得了好成果,培养了一批青年学生。
1945 年初,日军进攻豫西南地区。1月,刘德润先生再次致函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烨,针对学校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战时校址问题,建议“指定较安全地方,或天水一带,或宝鸡卧龙寺”;二是改进学制,建议聘请全国专才充实学科基本课程与专业课程;三是增设研究部,“以作育负责计划、研究与领导、设计、施工之高级水利人才”,以避免“全国唯一之水利学校日就衰落而趋于灭亡”。其后,学校第五次迁移,虽暂时摆脱了战乱之苦,但彼时因校舍与迁移经费问题致使全校师生被迫滞留西安、生活困苦,刘德润先生求助河南省同乡会才得以渡过难关。
1945年8月,抗战胜利,12月,学校迁回开封市北道门。刘德润先生本计划将黄河水专发展成一所门类齐全的水利学校,但由于国民政府教育部高层矛盾导致学校发展得不到支持,兴水利教育之抱负难以实现,其于1946年3月辞去校长职务。6月,他到南京水利部筹组黄河治本研究团,先后任团员、代理团长,和一批治黄专家赴黄河中上游实地考察,撰写出一些重要的考察报告。
1947年1月,张钫、郭仲隗等人成立董事会筹建私立中原工学院,聘请刘德润先生为院长,续为水利教育发热光辉。
学以致用 治水患水灾
治理国家水患,是刘德润先生毕生所愿所请,兴水利教育、培育水利建设人才是其道,而实践部署则是其行。离开学校、离开教育,走在治水的前线,是他服务国家水利的又一征程。
在解放前,1946年至1949年之间,刘德润先生仅仅依靠羊皮筏与驴马做交通,曾多次赴黄河中上游进行考察,并编写考察报告。1948年,开封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强令学校南迁,刘德润先生以黄河事业为重严词拒绝,曰:“从汴南迁,已属一误,岂可再误?至个人出处,非所计也。当待解放,以为人民治黄保存一份有生力量。” 南京解放前夕,一些人要他到台湾或国外去,他坚决不走,毅然留了下来。他的行动,也影响了大部分同事。
解放后,刘德润先生参与了历次防大汛工作,如1954年的长江、淮河,1958年的黄河,1963年的海河等特大洪水的防汛。
在数次的治水实践中,刘德润先生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学识献计献策,另一方面还注重实践经验的“流传”。如在60年代中期,刘德润先生组织有经验的水库、水闸管理人员,编写了《水工建筑物观测技术手册》,为以后水利工程开展检查观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退而不休 续写水利史
刘德润先生的一生,围绕的都是“国家水利”“黄河治理”。从学成归来到最后退休,他都在为水利教育、水利服务奔忙。退休后,他本应该享受舒逸的晚年生活,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服务国家水利”的追求。
1982年,刘德润先生退居二线后,退而不休,发挥余热。农业部组织编写《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刘德润先生任该书水利卷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兼主编,并兼防洪分支编写组主编。从1982年到1986年这四年中,76岁高龄的刘德润先生,来往奔波于北京、武汉、郑州、青岛各地,召开编写和审稿会议,除确定总的编写原则和标准外,还对每个条目都作逐条逐句推敲。在他的正确领导下,经四年的努力,图书的质量达到要求,按期出版。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脱稿之后,许多同志劝他该休息了,他说:“我身体还行,只要工作需要,我就努力继续工作。”他又兼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和《中国水利百科全书》两部书的编委会副主任。
1994年,刘德润先生病逝。回看他这一生,从学时开始,就目标如一地坚定前行着,这个目标就是“治水患 兴水利”。幼时求学,立下宏志;大学伊始,刻苦钻研,仍为此故;学成归来,教育实践,不曾偏离,即使在战火纷争岁月,为了水利教育,也从未退缩、只求发展。他这一生,为生之勤、为师之德、为官之明、为人之道,实需我辈后人敬之学之。